7月9日—7月18日,服装学院“匠心绣韵·童趣非遗”团队前往方碑社区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以童趣为纽带,以非遗传承为核心,通过开展蜀绣、扎染、中国结编制等创新实践活动,尽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,助力非遗可持续发展,赋能社区文化建设,增强文化自信,构建实践育人平台,助力学子成长成才。

7月9日,团队于织锦楼E213召开了动员会,负责人首先详细介绍了本次活动流程、人员安排及规章制度等,随后指导老师围绕实践安全与团队建设做出指示,并希望大家借此契机,加强师生交流,建立深厚友谊,抓住实践机会,多听多做多学习,提升个人综合能力。

7月10日,碧空如洗,夏风轻拂。服装学院“匠心绣韵·童趣非遗”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方碑社区,以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千年竹艺,铃动东方”竹编风铃制作活动,为社区儿童的暑期生活注入传统文化的清韵,活动吸引20余人参与。
活动伊始,志愿者们提前半小时抵达现场,相互协作,布置桌椅、分发材料、调试设备,确保流程顺畅。随着孩子们陆续到场,活动正式拉开帷幕。志愿者王春宜首先通过精心准备的PPT,生动讲述了竹编技艺的千年历史与文化脉络。随后,一段行云流水的教学视频将理论与实践巧妙衔接,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动手创作的热情。紧接着,实践环节正式开始,志愿者们耐心引导孩子们,或悉心纠正编织手法,或协助固定竹篾造型,或引导搭配彩绳与铃铛。在志愿者的帮助下,零散的竹篾与配件逐渐化身为一个个精巧别致的竹编风铃。孩子们全神贯注,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,清风徐来,清脆悦耳的铃声此起彼伏,仿佛奏响了传统工艺的动人乐章。

在一片欢声笑语中,活动顺利结束,居民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的暑期变得更有意义,不仅在亲身实践中领略了非遗的独特魅力,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,也深化了文化认同感,让书本中的知识更生动、更深刻!同时,活动开展也为服装学院的志愿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,使其在服务中深化了对“非遗传承”的理解,提升了组织协调与教学实践能力。未来,服装学院志愿者团队将继续以专业为梭、以创意为线,精心织就更多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华章,让非遗之铃,永远清脆荡漾于时代的春风里。

撰稿人:王春宜
一审一校:李傲荣
二审二校:赵爽
三审三校:太扎姆